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乡村记忆】东大站村史话

    信息发布者:tony3617
    2019-07-15 14:51:34    来源:天津农村广播电台   转载

    东大站村,这个村名和之前说到的“十里一小站,四十里一大站”这样一个驿站修建的位置,是有着一定联系的。1875年,周盛传将军带领的盛字军由马厂转移屯兵,转移到了大沽以西的第五个驿站,因为军士习惯称这里为“小站”,所以,今天的小站由此得名,是11所小站中的第五个驿站。

        那东大站的名字由来,可能有的听众猜测,是不是最东边的大站啊?到底是不是这样命名的呢?咱们还得找明白人来说说。


    小站地区小站稻能够成名的原因有三:御河水的滋养、地脉的特殊以及南方种子的培育管理,上篇中龚老师结合着自己对于东大站地区的研究,对于水源的纵横交错的灌溉又深挖了很多我们并不知道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也是第一次听说。

          这小小的米粒的背后,蕴藏着多么多的记忆,多么多的努力与付出。其实,在东大站村,不仅有小站稻的孕育水源,有现在称为快速路的马新大道,还有一个文化遗产非常值得一提。这项文化遗产也是咱们天津非常著名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就是深埋地下的贝壳堤遗址。小站地区退海成陆2500年,东大站村位于北起,由东丽区白沙岭——军粮城,经津南区东泥沽、邓岑子、东大站、南到大港区上古林、马棚口。经我国考古学家在泥沽和邓岑子出土文物分析,在这条百公里贝壳堤上,约在战国时期就有零星居民出现了。

    东大站小学.jpg

            津南区东大站村,是津南区小站镇二十七个行政村之一,东大站村位于小站镇最东侧的五公里处,东邻葛沽镇石闸村和九道沟村,南连小站镇营盘圈村,西接小站镇西沟村,北面则是同辛庄子村和杨岑子村接壤。据小站镇的镇志记载,东大站村这个地方,大约是两千五百年前退海成陆形成的,在明朝的时候就有零星的住户在居住,清朝同治十三年的春天,直隶总督李鸿章的部将周盛传率领盛字军到河北省青县马厂驻防,为镇守大沽海口需要重新建造新城和修建炮台,才修筑了一条从马厂到新城的大道,命名为“马新大道”,马新大道是经由东大站村,向东直接进入现在的葛沽镇,直至塘沽地区。

          说起“马新大道”,这是周盛传将军修建的,从马厂到新城(今天的塘沽)的交通要道。据说啊,清军在修筑这条路的时候也是条件相当艰苦,春天融雪时开工、冬天冻冰时停工,整个马新大道有140多里地,盛军首领周盛传的分段施工的办法还大大节省了工时、提高了效率,只用了20天时间就筑成了,一共是设置了11所小站、4所大站。之后在1880年,盛字军还开挖了马厂减河,也是从马厂到新城这段距离,当时只动用了盛字军的11个营、铭军的10个营和古北口、保定、大名、正定、河间,来小站练兵步队13个营,一共是34个营,每个营的官兵大约有1100多人,采取这种合力挖掘、分段施工的办法,在跟短的时间完成了在当时算是一件很伟大的功绩啊。这条大道、这条长河不仅是对东大站村,更是给在小站地区居住的人们留下了祖祖辈辈的生活根源。

    老村.jpg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说法——“小站不小、大站不大”?意思就是说小站,虽然间隔的距离短,只有10里地,但是它的周边面积并不小、承载换马、信息联络的能力并不弱,而大站间隔的距离长,也并不代表,这个大的驿站周边的辐射范围就有多么多么的宽阔,村庄数量、驻扎人数有多么多。但是,龚义成老先生说,他们的东大站,就是大。针对“东大站大”的原因,龚老是这么说的:

     津南还有一个“西小站”啊,“西小站”是小站的西边,它是个“小站”,因为四十里一站,中间有三站啊,所以“西小站”肯定是小站,这“小站”也是小站,原来不是说“小站不小、大站不大”吗,为什么?它就在新军营设的小站,他把这十八个营盘都设在周围了,盛字营、传字营、左左营等等。最早就叫“左左营”,左边的左边,后来改成。。它这个在大站的原来,它一大站嘛,四十里一站,它又一站,比较大的一站,小的驿站就三间房子或几间房子,大的译站房子就多了,为什么?大站满清政府就住个两个官员,一个是管部队的,一个是管地方的,维护地方治安啊,地方之间有矛盾啊,怎么协调啊,有一个姓邓的,一个姓白的,两位大爷吗,我小的时候常常看到这几间房子,我们管叫大衙门,过去官府不就叫衙门嘛。

    小站东面的这个四十里设站的东大站的确很有意思。龚老用两位官员、房子多这样的描述,给我们勾勒出了当时东大站的盛况,也证实了东大站的大。龚老还有一小段儿时的描述,就是管这几间大房子叫“大衙门”,只可惜这些衙门现在都不存在了。因为当时的建筑都是土坯房,特别是小站乃至整个天津地区的这一片地方是一片洼地,雨水多的季节会有雨水渗入屋内,发大水的时候还有史料记载说,这水没过百姓的炕头的,所以经过了年代洗礼,这土坯房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了。所以,坐落在东大站村的这所“大衙门”已经不复存在了。

    不过,在龚老当书记的时候,利用入户考察调研的契机,龚老挖掘出了很多的古迹和故事,尽管由于地势低洼,一些老建筑不得保存,但是龚老都通过笔端记述下来,有的时候还加上自己的注解,形成了流传在东大站村的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我们曾经也做过其他区县以及市区文化遗产的节目,提到过贝壳堤,它是在一种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古海岸遗址。在古渤海,原先称北海,后退过程中形成的,水平层理、粗细相同,排列有序,有完整纯净的贝壳和贝壳碎片组成。这些贝壳的种属一致,大约有15种之多。我了解到的,各种的螺类、蛤蜊、蛏子,都是海底的海生贝类,天然的屏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实,这个贝壳堤曾经有着军事防御的作用。在东大站村,军防作用尤为突显,关于贝壳堤的军事防御历史,请您点击下面听龚老先生说一说吧。点击后请耐心看一会广告,广告好过后就会播讲了。


    贝壳.jpg

     一个贝壳堤,形成了南北的交通要道,还是一段时期重要的海防战线,真是不可思议。提起贝壳堤,天津人都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是家乡的文化遗产,就在我们的身边。那在东大站这样的一个小村庄,还有一件至今仍在使用的,可以说是“文物”的通行设施,它叫做“云丰桥”。这座桥是位于大站村的南部。在马厂减河畔不足1000米长的河段上有三座能够通过大型车辆的桥梁,中间的一座就是老盛军在清朝光绪九年的时候建造的。据了解,云丰桥桥宽2丈5尺,长18丈,河南的河滩上有一空,河中间有4空,是由半石半木结构制成。桥底基础是“三合土”,桥的立柱是花岗岩,高大美观,工艺十分巧妙,而且利用了尖顶技术,这样呢,使桥体经久耐用,直到近日依然承载着来往人流和车辆。如今,云丰桥已经不叫云丰桥啦,已经更名为“大站桥”了,而且大站桥出入口的地方,村委会还安上了两个石墩,步行的行人、三轮车、自行车都可以过,但是机动车不让过了,而是需要绕行云丰桥附近的两座桥来通行,这也是村子为了保护大清朝时留下的古迹,更是为了纪念周盛传和老盛军的将士们饮水种稻做出的贡献。

        其实,我们能够在节目中听到这些老物件、老的文化遗产存留,这是一件非常欣喜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因为地理、天气、时间的原因,一些能够存留在老人记忆里的念想都是已经不复存在的了。但,东大站村的云丰桥,横跨村庄的贝壳堤,都是现在来东大站地区能够看到触摸到的,大家还能在这里品尝到小站稻,我想,这应该是村里人、或者说小站人乃至天津人非常欣慰的事儿。

    大站集团.jpg

             那现在的东大站是怎样的呢?听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部分的村民就已经住上楼房了。东大站村被称为津南区第一个“亿元村”,这个曾经连电话费都交不起的“脏乱差”村现在已经逐步发展为“津南第一村”。我觉得了解完大站村的历史,一定要感受一下这几年东大站村的变化。

    东大站村位于本市津南区东南部的小站镇,现有农户五百多户,村民一千五百五十人,耕地五百多亩。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大站村是方圆五百里有名的穷村,农民住着土坯房,耕地少,却依然要靠天吃饭。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各地,党的富民政策给了东大站村新一届领导班子无穷的动力,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村党支部书记王文祥回忆说:“一九七九年,我们村调整班子,上来新班子,那时思变,改革开放,人们都想过好日子。这个班子从零开始,厂房什么都没有,带领村民们拿土坯盖的车间,开始发展工业。我们集团的门牌上写着一句话就是“上下同一则胜”,三十年前我们就是那么写的,坚持走一条共同致富的道路。”

    原先,东大站村附近的七八个村子全都在做阀门生产,产品供给天津水暖,八十年代初期,存留着计划经济的尾巴,生产出的产品依然要统一分配,没有人看上这个叫做“东大站”的“新人”。于是,村领导背着麻袋、带着阀门,全国各地闯市场,“我们的行业本身就是铁行,正好外贸煤矿需要出口的阀门,其他的村都干不了,这样,我们的老经理就开始生产外贸煤矿,外贸煤矿派技术监督员,监督我们的生产,从那开始,给外贸干。后来随着国内发展,阀门的生产需求成倍增加。第一个开张了,是唐山,我们就说你们先用,用着好,咱们再继续合作,不好的话,我们一分钱不要,从那开始,产品逐步走向了市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出台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九十年代初,鼓励招商引资和外向型出口,这时的东大站村早已在阀门行业的摸索中站住了脚,王文祥说:“后来,市场就慢慢解冻了,可以采购一些认为不错的产品。我们就在全国各大省会设置办事处,集团派出人搞销售,这样,我们就又走在了其他企业的前头。八十年代叫乡镇企业,这时候,我们把全国布局已经布完了。到了九十年代,正好我们又适合全国的政策和需要,这十年,是我们最好的十年。那时候我们在全国乡镇企业中进入五百强,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个巅峰。”

    那时,大站集团公司正式成立,阀门生产实现年工业总产值一亿两千三百五十五万元,实现利润三百八十一万元,成为了津南区历史上的第一个“亿元村”。富裕起来的村集体享受着经济富足的喜悦,村两委班子的一项惠民政策,更是把这种喜悦推向了高潮,“那时,东大站的知名度非常高,给全体村民盖楼房,拿平房换楼房,我们村的残疾人没有一个打光棍的,就因为大站太好了,大站有工作,能上班,有奖金,还有福利待遇,能住楼房,那时候我们的政策比现在国家的政策整早了二十年。”

    东大站村民从七孔板、土坯房摇身住进了钢筋板、水泥墙,而延续着集体经济步伐的大站集团也迈入了二十一世纪。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国家推行股份制改革,一些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乡镇企业、村集体相继改制,或由三五人控股或变卖归一人所有,然而,东大站的实际是:集团资产大、百姓福利好,收入全部用于民计民生,还有一个福利工厂,专供残疾人干活儿,它的村集体经济优越性是股份制所取代不了的。怎么办?村两委班子展开了深入研讨,“当时有领导说,集体经济责任不清,没前途啊,主要还是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后来搞了股份制,是象征性的,买一赠三,我们拿出一部分资产量化到每个人的头上,这个股份制,企业法人不多拿一分钱,不多占一股,按理说,领导可以控股百分之五十一,但是我们就是都一样,为的就是拿出一部分利润反哺给职工分红。这个股份制没有谁控股、也没有谁是大股。”

     坚持姓公不姓私,走集体企业的路子,还利于民,东大站村的“力”字牌阀门在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之后,如何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不受外界冲击,进而保证村民分红的涉“公”性质和股权得利,村书记王文祥用“绝对优势”告诉我们:“因为我们从八几年一直在全国设办事处,只要经营水暖行业的,没有不知道‘力’字阀门的,因为全国布局布得非常好,我们不怕谁进来,我们也不怕冲击我们,因为我们占有绝对优势。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这些年,光是我们自己的专利产品就是几十项。九十年代我们搞了一个专利产品,到现在一直生产,这一个专利我们最少卖八千万。”

    如今,全国有百亿阀门,天津地区有三十个亿的阀门,阀门生产第一村——东大站依然是龙头,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十亿元,连五年前的金融危机也没有让“力”字牌倒下,反而在继续保持着稳定增长。

    今年,村两委班子投资三亿两千万元筹建的大站新村高层建筑已经陆续实现入住,这个“集体化”的“亿元村”正在带领着村民走向新时代的小康——一个贴有“东大站”标签的富裕之路。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东大站村民就住上了楼房,成为津南区第一个富裕起来的村庄。村庄的富裕,带动着村民实现了幸福的生活。村里不仅投资三亿两千万元为村民建设大站新村,很多新居民只花一万多块钱就住上了80多平方米的大楼房,还有每月按时发放的养老金、土地补偿金、新农合、商业保险,东大站人已经全都实现了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我们也推荐朋友们有时间去东大站村感受一下现代农村的新生活。

     

    主讲嘉宾|东小站历史研究专家、津南区东大站村原党支部书记龚义成老先生

    记者|灏桢、沈欣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